形态描述
成虫:体长13.1—15.1毫米,宽4.1—5.4毫米。长卵圆形,黄褐色,多刺。头部前端背面中央具2个刺,触角后方每边具3个长刺,前1对最粗,中间1对最长;复眼黑褐色,其前、后方两侧的窄斜带黑褐至黑色;单眼白色,透明;触角黄褐色,第1节的长度与头和前胸背板的长度约等,两端和中间黑褐色,第2节端部和第3节基部黑色;头部腹面黄褐,喙乳黄白色,内面及尖端黑褐,伸达前足基节。前胸背板前叶具10个刺(排成前2、中4、后4),其中,后8个刺基部色深,中央具纵走凹沟,中部中央的两个刺最长;后叶具4个粗大的刺。小盾片三角形,黑色,侧缘具双重黄褐边。前翅爪片尖刀形,黄褐色,两爪片接合处远离,露出透明的后翅,显示出黑色的虫体;革片黄褐色,中部具黑褐至黑色大斑;膜片淡黄褐色,透明,靠近革片处的脉纹粗壮、乳白色,后部脉纹三叉合一,黑褐色。前胸腹板黄褐,侧板黑褐色,中线深凹,光亮,每侧具刺2个。中、后胸腹板黑褐,侧板黄褐色具黑斑,密被白色茸毛。前足基节后方具一突起的椭圆形黄色光亮无毛区,中间具黑斑或边缘黑色。各足黄色,具深黄至黑褐色斑纹,尤以基节和腿节上黑褐条斑明显。各足腿节末端具一乳白斑,腿节上长满刺突,以中足最少,前足最多,前足腿节明显粗于中、后足腿节。腹部宽阔,第3节端角呈刺状,其他各节呈叶刺状,显露于翅外;腹部中央为光亮平滑的乳黄白色,腹侧缘区具不规则的黑褐色大斑块;雄虫抱器细长,生殖节后缘中央有铲状突出,其前缘向后凹入。
卵:长2.2—2.3毫米,宽0.9毫米。黄褐色,表面光滑,腹面较直,背面弧形弯曲。卵盖表面较粗糙,粉白色。
若虫:一龄体长3.8—4.2毫米,二龄体长6.5—7.0毫米,三龄9.0—9.8毫米,四龄10.5—11.5毫米,五龄12.0—14.0毫米。淡黄绿至绿色,呈弓状,头、腹末端举起。头背面有肉刺10枚,顶端生白色长刚毛,其中头顶2枚直排,其后8枚在横缢前、后各排成2对。触角细长,呈曲尺状,第1—3节和第4节基部红黑,其中第1节中间有两段白色,第2节中间白,第4节大部淡黄褐色;复眼小,红褐色;喙发达粗壮,伸达前足基节间。一、二龄若虫前胸背板具小刺突5对;三龄以后具大刺突6对,小刺突3对,上生白色长毛。中胸、小盾片、翅芽上均有小刺;一龄若虫翅芽略显,二龄翅芽伸达第2腹节,三龄伸达第3腹节,五龄伸达第3腹节末端。足细长,腿、胫节具刺,跗节1节;中、后足腿节近中部具黑褐环,各胫节基部具斜置的黑环2个,爪淡黑色。腹部10节,各节背面中央及边缘各有刺突1对,上生白色刚毛。一龄若虫第5、6腹节后角各有红斑1个;三龄起第3—7腹节后角延长成三角形叶状刺,以第5—7节为最大,刺的前缘黑色。腹部、腹面淡绿白色,具粗深的白色横皱纹;第1—4腹板的横皱纹“∧”字形,前伸至前胸腹板中央,形成1条白色的脊。
卵:长2.2—2.3毫米,宽0.9毫米。黄褐色,表面光滑,腹面较直,背面弧形弯曲。卵盖表面较粗糙,粉白色。
若虫:一龄体长3.8—4.2毫米,二龄体长6.5—7.0毫米,三龄9.0—9.8毫米,四龄10.5—11.5毫米,五龄12.0—14.0毫米。淡黄绿至绿色,呈弓状,头、腹末端举起。头背面有肉刺10枚,顶端生白色长刚毛,其中头顶2枚直排,其后8枚在横缢前、后各排成2对。触角细长,呈曲尺状,第1—3节和第4节基部红黑,其中第1节中间有两段白色,第2节中间白,第4节大部淡黄褐色;复眼小,红褐色;喙发达粗壮,伸达前足基节间。一、二龄若虫前胸背板具小刺突5对;三龄以后具大刺突6对,小刺突3对,上生白色长毛。中胸、小盾片、翅芽上均有小刺;一龄若虫翅芽略显,二龄翅芽伸达第2腹节,三龄伸达第3腹节,五龄伸达第3腹节末端。足细长,腿、胫节具刺,跗节1节;中、后足腿节近中部具黑褐环,各胫节基部具斜置的黑环2个,爪淡黑色。腹部10节,各节背面中央及边缘各有刺突1对,上生白色刚毛。一龄若虫第5、6腹节后角各有红斑1个;三龄起第3—7腹节后角延长成三角形叶状刺,以第5—7节为最大,刺的前缘黑色。腹部、腹面淡绿白色,具粗深的白色横皱纹;第1—4腹板的横皱纹“∧”字形,前伸至前胸腹板中央,形成1条白色的脊。
生物学
在江西南昌、宜丰1年1代,以成虫在灌木、杂草丛中越冬。翌年4月中、下旬出蛰,5月上、中旬开始交配产卵。卵成块单粒散生,平卧于植物叶片背面,每块卵8—10粒不等,卵粒之间距离0.5—1厘米左右,单列排成点线状。卵期16—18天。5月下旬至6月上旬陆续孵化,一、二龄若虫仅能捕食蚜虫等较小的昆虫,一龄龄期23—25天,二龄18—20天,三龄17—19天,四龄不详,五龄27—30天。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成虫羽化,11月上、中旬转入越冬,成虫期长达8—9个月。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